黄山为什么叫黄山?

潇五旅游 2024-10-10 16:32 黄山 241 次浏览

黄山为什么叫黄山?

因为黟山是黄帝炼丹的地方,人们就叫它“黄山”了。黄山七十二峰中就有以三位仙人命名的轩辕峰、浮丘峰、容成峰。桃花溪中还有他们炼丹时用过的丹井、药臼。

黄帝把自己的一条腿伸进炉里当柴烧,终于炼成了仙丹。这时浮丘公和容成子也赶了回来,把黄帝的腿从火里救了出来。三个人吃了仙丹,果然脱胎换骨,飘然成仙了。

黄山,古代称为“天子都”,因为它雄伟秀丽,又神秘莫测,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。到秦代,人们根据它的颜色又称为“黟(yī)山”。

扩展资料:

景点介绍

1、白云景区

黄山白云景区位于黄山西部,面积1655公顷,南起云门溪上的续古桥,北至伏牛岭,东起云际、石人二峰,西至双河口畔。景区以钓桥庵为中心,钓桥庵位于石人峰下,白云、白门两溪汇合处,海拔610米,钓桥庵又名白云庵,明前为道院,清康熙间改为佛庵,后沿用地名至今。

2、松谷景区

黄山松谷景区地处松谷景区位于黄山北坡,是狮子峰、骆驼峰、书箱峰、宝塔峰之间的山谷合称。由芙蓉岭徒步上山,需蹬爬6500余级石阶,海拔高差1100米。

3、云海佛光

2018年8月21日,安徽黄山风景区现云海美景和佛光奇观。蓝天下的黄山松石峰林,在飘浮的云烟中若隐若现,宛如一幅淡雅动感的中国画。

参考资料来源:搜狗百科-黄山

徽州民居分析

徽州民居建筑,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,都有一种强烈的、优美的韵律感。长长的青石板上,耸立着一座座高墙深宅。一座座古民居,四周都用白色的高墙围起,这叫做“封火墙”,远远望去,就像是古城堡。

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格局是厅套厅,天井套天井,刚到的人肯定会走迷糊的。一般进门为前庭,中设天井,后设厅堂。厅堂后用中门隔开,设一堂两卧室,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,靠墙设天井,两旁建厢房,这是第一进;

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,前后两天井,中有隔扇,有卧室四间,堂室两个;第三进、第四进或王后的更多斤,结构都是如此。徽州最大的民居往往是“三十六个天井,七十二个榄窗,一百多个门庭”。

进入徽州民居,你会发现,这些民居内部繁杂、精致与外部的简洁、古朴形成鲜明的对照,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——木雕、砖雕、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在徽州民居中,木、石、砖三雕最为出名,人称“徽州三绝”,这“三绝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。那些门坊、门罩、漏窗上的雕刻,一户之内少有雷同,窗槛、裙板、窗扇、斜撑等处,雕刻更为精美。在西递村,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,非常精细,讲述做人的道理,很有文化研究价值。

徽州古民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,就是它分布广泛。在徽州地界里的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里,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古民居。据专家说,明代民居数以千计,而清代民居则数以万计。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,建筑风格之美,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相比。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,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,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。

走进徽州,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。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,十里苍翠入眼,四周山色连天。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,即便有,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,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,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。从远处看,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,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,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。人在山中走,如在画中行,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,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。

难怪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,写了一首《屯溪夜泊》的诗。诗中写道:“新安江水碧悠悠,两岸人家散若舟。几夜屯溪桥下梦,断肠春色似扬州。”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,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。

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,一提起徽州文化,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码头墙,青色的蝴蝶瓦。许多人,包括不少海外人士都想来徽州看看。

徽州民居是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

略知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,明清时代在中国有两个省都出现了大商人,一个是山西,一个是安徽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晋商、徽商。(上次介绍的山西乔家大院、王家大院,就是山西人在外经商,赚大钱后回老家盖的深宅大院。徽州民居也是这样。)

徽州民居是徽州文化的 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,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。“胸中小五岳,足底大九州”的徽州人,他们四方经商,或成巨富荣归故里,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,大兴土木,讲究排场,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,以明事业有成。故此,早在明末时期,“遥望高墙白屋”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。

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,满眼都是高大的马头墙灰黑的鱼鳞瓦,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门板等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。其实,徽州民居远不是单纯住人的房子,它是包括祠堂、家庙等建筑在内的整体概念,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。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大户极多,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,维护自己的利益,他们聚族而居,形成了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。“

简言之:粉墙黛瓦、五岳朝天、四水归堂、马头墙(也称防火墙),集古代防火、防水、防盗、人居为一体的明清民居。

Top